close

善心人士傳給我看的機油教學文章
雖然車子已經保養完了
還是看了一下增廣見聞
保存起來
摘要: 貴不一定好,還是要看自己車子的需求
----------------------------------------

[教學] 如何量度機油的特性及質素

傳統的機油規格:SAE 及 API

SAE :
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創立的一種標準,用來表示機油在SAE 試驗溫度下的SUS〈Saybolt Universal Seconds〉黏度範圍。
冬季用油號5w,10w,20w 是在0℉ 條件下試驗確定的。夏季用的油號20,30,40,50w等等,表示在210℉ 條件下做出的SUS範圍。
簡單來說,SAE可以代表機油流速之代號,因為SUS黏度低〈如5w、10w〉代表稀而流動較快的液體。稠的液體流動較慢,所以SUS黏度較高,在二輪車多用複性機〈10w-40、10w-60〉而柴油車或Power Product 多用單性機油20w,40w等。
10w-40適合於 -15℉至 40℉室溫下工作,而20w50適合於 0℉ 至 50℉。10w-60 的範圍更加廣,可容許 -15℉ 至 50℉ 內工作。

API :
美國石油協會規格,這是用來表明該等級機油對機種適合指數,電油車大致分為9級:SA、SB、SC、SD、SE、SF、SG、SH 及SJ。而柴油車則分為 CA、CB、CC、CD、CE 及CF。簡單來說越後期生產之機油〈SJ〉就越多添加劑,對引擎保護亦越大。

SA 實用於電油及油渣引擎,並沒有任何添加劑,所以不穩定及會有泡沬現象,這是很早期的原始機油。
SB 於1930年已普遍地採用於電油車,只有少量保護引擎添加劑,而這些添加劑只有一般抗磨及抗氧化功能。
SC 多被採用於1964 – 1967 年型號之電油客車及貨車中,原先是設計給客車用的,給與高溫及低溫引擎,有防錆,防蝕及保護之條件。
SD 一種典型機油,給1968年以後之電油引擎客車及客貨車用,比SC有更多防蝕,防錆及保護之功能。
SE 用於1972年型號之電油引擎客車及小量客貨車,加添了抗氧化,對高溫引擎之防錆,防蝕及保護比SC及SD更高。
SF 典型機油,給與1981年後之客車及部份客貨車型號使用,其油質比SE更高,除有SE之機能外,更加有防止油泥產生,變膠等功能。
SG 適用於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之電油客車及小部分電單車。除有SF功能及質素更高外,更加添抗磨之引擎保護劑。
SH 於90年代初/ 中到90年代未期之電油引擎客車專用油,更多抗磨及抗氧等添加劑,以應付日漸高要求之電油引擎。
SJ 為1998年後至現今純電油車之機油,比SH含有更多添加劑以保護引擎。

要符合JASO規格必需要對2000年以後之二輪車引擎提供三重保護。
1) 要有足夠的抗磨度〈如SJ級〉
2) 要給予極力子有足夠的磨擦度
3) 要給予波箱有足夠之油膜,來承托波牙之重量負荷及潤滑使轉波更暢順。

  為符合抗極力子打滑之問題產生於二輪車引擎上及淢底耗油量,一項新的名為低摩擦技術〈Low-friction Technology〉應用於此標準上。
根據此等規定,日本汽車協會〈Japan Auto Motive Association,簡稱JAMA〉制定此等規格時,分開了MA 及MB。一般市場應用MA的剪力〈Shearing Force〉,因為其穩定性比MB為高,換言之,MA規格油是比較適合於大動大客量之二輪車,而MB則較為適合於細容量之二輪車,因由波箱導致磨擦之損耗會比較少。

機油是一種規格化的工業製品
關心愛車狀況的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聽旁人談起某某牌的機油如何如何神奇
而有躍躍欲試的衝動。但是感覺畢竟是一種自我的主觀認定,"跟著感覺走"可以創作藝術
但無法造一架飛得動的飛機。多數的工業製品會有一套定性定量化的客觀規格讓使用者有
選購的憑據。例如因為大家都曉得買電器用品要注意電壓是否合用,所以沒有人會去拿
110伏的電器插220伏的插座來"感覺看看"性能是不是會提升。同樣的,為了滿足不同車廠
,不同時期需求的龐大機油工業,自然也有評鑑性能的嚴謹規範(specification)作為
下游使用者的選擇憑藉。

各類規範中最廣為通用的,就是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即美國石油工程協會
所制定的。凡是。經過API認證(相反的,未經認證的就不能打上這個甜甜圈)的包裝上都會
有甜甜圈的標示圖案 。

其中SH/CG的字樣是表示其等級:S是指汽油引擎部分,C是指柴油引擎。
在汽油引擎方面,可以說S之後的字母順序越後面,等級越高。目前已發展到SJ,
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和公制的SI混淆,所以直接從SH跳到SJ而沒有SI這個規範
。福斯各車款的要求規範為SF或SG。在甜甜圈下方"ENERGY CONSERVING"的字樣是指
該款油有節省能源的功能,跟其他標示一樣不是隨便亂標上去的。油品需通過SAE
的測試才有資格寫上這兩個字,否則只能空白在那裡。不過實際上改用有這種標示的機油
對於油耗改善並不明顯。

[黏度與溫度關係座標圖 ]
在俗稱API甜甜圈的中間,那個"20w-50"是美國汽車工程學會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所制定的"黏度指數"標示,其詳細說明如下:"黏度指數(Viscosity Index)
"與黏度(Viscosity)並不相同;黏度是物質對抗外力使其位移的阻力,黏度指數是溫度對
應黏度的關係。我們都知道油品類的黏度會隨溫度的高低而改變,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
子是牛油,它在冰箱中黏度大到凝結成固態,在鍋子中黏度低到宛如清水。將黏度與溫度
的關係用座標來表現就會得到類似右圖的曲線,這條黏度對應溫度的線條就叫"黏度指數"
。黏度指數越低,曲線的起伏較大,溫度稍變高,黏度就下降;溫度稍變低,黏度就上升。
反之,黏度指數越高,曲線的起伏就顯得較小 。引擎運轉溫度的變化十分劇烈:它可能會
在酷寒的極地氣候中發動,也可能要在酷熱的沙漠中全速運轉。黏度指數低的油品可能在
低溫時黏稠的無法流動來保護機件,在高溫時卻過於稀薄,同樣無法保護機件。雖然黏度
指數越高對機件的保護越周全,但是黏度指數過高的油品,其過高的濃度不但會減損引擎
輸出功率,不易流動的特性在冷車時會讓機油邦浦無法迅速抽起來潤滑機件。所以黏度指
數不是越高越好,理想的油品是在低溫時有低黏度指數的高流動性,高溫時又有高黏度指
數的穩定度,這就是複黏度機油問世的理由。前面所提到的"20w-50"是一種複級數機油
(w表winter),表示這款機油具有SAE20,30,40,50等單號級數的特性:最低溫時有黏度指數
20的黏度,隨著溫度升高而有30,40,乃至於最高溫時有黏度指數50時的黏度。
台灣(對VAG車系而言)。諸如5w50,15w50,20w50等黏度指數延伸至50的機油才比較適合。
不過黏度指數範圍太寬廣的(如0w60),機油的配方必須使用較多的黏度指數改進劑
(Viscosit Index Improver),這種配方是一種"非牛頓流體",其黏度會因過大的剪力
(約等於工作負荷)而降低甚至損失黏度。也就是說如果工作負荷大(例如常拉RPM或爬坡),
表示剪力非常高,使用黏度指數範圍過大的機油會提高因油膜破裂導致機件受損的機會。

礦物油VS合成油
大家一定在廣告上看過"全合成油"這個字眼,不過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機油其實是基礎油
(Base Oil)和各式添加劑的組成物(詳見機油添加劑一文),礦物或合成就是指基礎油的
不同。傳統的礦物油其基礎油是從原油提煉出來再經過加工而成的,而合成油的基礎油則
是人工合成物。
目前礦物油的產量仍遠超過合成油,所以後者的售價也遠高於前者。合成油優於礦物油的
地方有:

1在紅線超轉區的高溫環境下氧化穩定性高。
2高溫,高負載,高速度,長時間運轉下的黏度指數穩定性高。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所謂高溫,高負載,高速度究竟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美的媽媽經 的頭像
    小美的媽媽經

    小美的職業婦女媽媽經

    小美的媽媽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